团学动态

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 > 学生工作 > 团学动态 > 正文

动物科学学院“青春心向党 逐梦新征程”暑期社会实践系列报道

发布时间:2025-09-01   作者:团委宣传部   点击数:

报道一:“牛气冲天”团队赴淮南开展肉牛养殖科技服务

6月30日,动物科学学院“牛气冲天”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在王世琴老师带领下,前往淮南市潘集区开展实践活动。

在区畜牧兽医服务中心主任赵永祥引导下,团队走访了古沟乡、贺疃镇和高皇镇的淮南顺鑫黄牛养殖有限公司、淮南犇牛特畜牧养殖有限公司、程萌肉牛养殖场。团队成员深入饲草棚、饲料加工车间、养殖区学习交流。活动重点围绕秸秆饲料化利用、肉牛饲料配制、规模化养殖、牛场环境控制及粪污资源化利用等主题进行调研实践。

此次活动深化了大学生“学农、知农、爱农、兴农”的情怀。(摄影:兰霜 作者:杜少帅)

报道二:开展“淮河水脉与珠城文脉”文化调研

6月25日至27日,动物科学学院学生孙国庆、谷永祥带领实践团队在蚌埠市围绕“淮河水脉与珠城文脉”主题开展调研。团队先后走访蚌埠市博物馆、淮河文化广场和市城乡规划局。

在博物馆,队员们通过文物和讲解梳理蚌埠在淮河文化下的历史脉络;在蚌埠淮河文化广场感受地域文化与城市建设的融合;在蚌埠市城市规划局咨询淮河文化传承与城市规划问题。团队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走访记录、与本地居民交流等方式收集信息,深入了解淮河文化与蚌埠地域文化的联系,为后续整理分析、形成成果积累一定资料。(摄影:胡玥涵 作者:陈京莺)

报道三:“鳄韵泾川,‘扬’梦兴乡”团队探访扬子鳄保护

6月26日,动物科学学院“鳄韵泾川,‘扬’梦兴乡”实践团赴宣城市泾县昌桥乡泉水村,与泾县扬子鳄保护站工作人员及叶师傅交流,深入了解扬子鳄保护现状。

扬子鳄是中国特有珍稀物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叶师傅分享了工作经验和对扬子鳄习性的观察。团队了解到泉水村采用“稻鸭共生”生态种植模式,有效减少农药化肥使用,为扬子鳄营造了更安全的栖息环境,同时提升了稻米品质。团队还参观了安徽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泾县保护站。

此次活动旨在增进对扬子鳄保护的了解与宣传,希望扬子鳄保护可以受到更广泛的关注、让扬子鳄为更多的人所熟知。(作者:童嘉怡 李可 吴阜肖 方大田 摄影:童嘉怡 李可 吴阜肖 方大田)

报道四:“羊饲科创小队”开展羊场实践与技术服务

7月1日,在王世琴老师带领下,由动物科学专业本科生和畜牧硕士生组成的“羊饲科创小队”前往淮南市田家庵区生众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实践活动。

抵达后,队员们迅速投入工作,在育肥羊舍进行羊只称重、颈静脉采血及口腔采集瘤胃液等操作。队员们克服操作困难,在老师指导下顺利完成36只羊的采样任务。此外,团队还深入了解了羊场在繁育技术、饲草料科学搭配、免疫驱虫、粪污资源化利用及拓展饲料来源等方面的实践。

本次活动提升了队员的实践操作和团队协作能力,促进了校企交流。(摄影:全体实践活动人员,作者:吴延彬)

报道五:“牧科新探”实践队七省调研现代养殖创新路径

为深入了解当下我国养殖业转型升级的创新模式与发展挑战,7月至8月,动物科学学院“牧科新探”三下乡实践队的7名队员,在李焱老师的倡导下奔赴安徽、江西、河南、山东等六省,深入多家代表性企业,开展了以“探养殖新貌,启科技征程”为主题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本次实践旨在探究不同地区养殖场在发展模式、技术应用、管理水平等方面的差异,聚焦科技赋能效果。实践队成员秉持严谨务实的态度,综合运用问卷调查、深度访谈和实地观察等多种方式开展调研。例如在江西正邦,队员们亲身感受了楼房养猪模式如何以15%的土地承载100%的产能,智能环控与自动化饲喂系统让人均饲养效率高达300头;而在河南操然家庭农场,则深刻体会到中小规模农场聚焦本地市场、小而美经营策略的生存智慧。

实践发现,尽管面临饲料成本波动、疫病风险及环保压力等共同挑战,但各类企业均通过技术创新、模式创新与管理创新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为保障国家“菜篮子”安全、推动乡村振兴提供了多元化、可借鉴的生动样本。

同时,学生将课堂理论知识与产业最前沿实践相结合,极大地提升了专业认同感、理论应用能力与社会责任感,为未来投身现代农业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以实际行动助力乡村振兴。(摄影:全部实践人员,作者:贺玫甄 李安麒

报道六:乡村振兴促进团赴凤阳县及周边地区开展畜禽产业调研

为深入了解乡村振兴背景下县域畜禽产业发展现状,探索产业提质增效的有效路径,动物科学学院“乡村振兴促进团”近日前往安徽省凤阳县及蚌埠市龙子湖区李楼乡,围绕养羊、养马产业开展“三下乡”调研活动。同学们深入田间地头,以专业视角服务产业,以实际行动助力乡村。

团队成员表示,将持续关注两地养羊、养马产业的发展,积极推动调研成果转化与落地,努力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的“畜”势动能。此次调研不仅让大家感受到县域畜禽产业的蓬勃活力,也更坚定了服务乡村、贡献青春的决心。(摄影:郭琪 程雅雯;作者:张玉瑾 章艳燕)

报道七:“梦想起航”产业发展实践团——探寻历史印记,助力乡村发展

近日,“梦想起航”产业发展实践团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赴安徽省凤阳县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团队先后走访小岗村、狼巷迷谷和韭山洞,将理论知识与实地实践相结合,在感悟历史文化与自然风光的同时,深入调研乡村发展现状与需求,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智慧与力量。

队员们表示,通过此次实践,不仅拓宽了视野、增强了社会责任感,也更加明确了新时代青年在乡村振兴中的使命与担当。未来,团队将持续关注乡村发展,以实际行动助力农业农村现代化。(作者:徐娜娜 杨婉玉 杨子润;摄影:杨婉玉 杨子润 徐娜娜 郭萍)

报道八:追寻红色足迹,传承革命精神——赴无为新四军第七师纪念馆开展社会实践

暑期,由陈思思等同学组成的实践团前往安徽省无为市新四军第七师纪念馆,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在庄严肃穆的纪念馆中,同学们通过历史照片、革命文物与场景复原,深入了解了新四军第七师在皖江地区英勇奋斗的革命历程。

实践结束后,同学们纷纷表示,这是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大家将把实践感悟转化为前进动力,继承革命传统,担当时代使命,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青春力量。(摄影:韩振慈;作者:陈思思)

报道九:走进“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

8月26日,动物科学学院动检241班实践团队奔赴“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在“当年农家”旧址,斑驳的土墙、低矮的茅草屋、褪色的农具,仿佛将大家带回到那个改写中国农村历史的冬夜。简陋的签字桌,重现了“大包干”诞生的历史场景。

在大包干纪念馆中,18位农民的红手印格外醒目,生动诠释了他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改革决心。同学们深刻体会到,改革不是口号,而是绝境中搏出的一条生路。小岗精神成为激励新时代青年接续奋斗的宝贵财富。(摄影:张梦雅;作者:王梦缘)

报道十:赴“福康养老院”开展“三下乡”敬老实践活动

为弘扬尊老爱老的传统美德,响应大学生“三下乡”号召,8月28日,动物科学学院动植物检疫242班的8名同学走进福康养老院,开展为期一日的敬老实践服务,为老人们送去温暖与关爱。

活动伊始,同学们以轻松的自我介绍拉近与老人的距离,展示精心创作的剪纸与图画,讲解传统艺术的文化内涵;发放自制智能手机使用手册,现场演示视频通话、拍照等功能,耐心解答老人们的疑问。

此次实践不仅丰富了老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增强了同学们的社会责任感与实践能力,展现出当代大学生的担当与温度。(摄影:王惠缘;作者:孙清优)

报道十一:开展“助力农作探新径”凤阳刘府镇实践活动

6月27日至7月3日,动植物检疫243班“深耕刘府沃土,助力农作焕新”实践团在成恒芬、朱宇斌等同学的带领下,赴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刘府镇开展“三下乡”实践,实地调研农业现状,探寻发展新路径。

实践期间,团队成员分组参与农户日常农事,协助作物管护,记录种植问题;走访农业合作社,调研农产品产销状况,倾听农户诉求,收集产业优化的一手资料。

实践结束后,团队系统梳理了田间考察、农事协助和合作社访谈的信息,重点分析传统种植模式、作物生长特性及产销实际,进一步明确了当地农业发展的现状与潜在需求,为后续开展精准帮扶奠定了扎实基础。(摄影:成恒芬 马苏凡 朱宇斌 胡文洁 王明雨;作者:成恒芬 马苏凡)

(特约通讯员:李焱  审核:汤帅  甘宗平)